自1990年中国证券市场正式成立以来,资本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过程,在这一过程中,股权分置问题一直被视为制约市场健康发展的“顽疾”,2005年4月29日,证监会发布《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》,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了旨在解决非流通股与流通股“同股不同权”问题的股权分置改革(Equity Segregation Reform),作为中国资本市场上最具革命性的制度变革之一,它不仅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,更开启了中国股市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。
【一、股权分置的历史背景】
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为了解决国有企业融资难的问题,我国开始尝试建立股票市场,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,为了避免国家和企业内部职工持股对社会公众投资者造成冲击,实行了国有股、法人股不上市流通与社会公众股同时发行但区别对待的制度安排,这种特殊制度设计导致A股市场形成了“两类股东、两种价格”的二元结构,即所谓的“全流通”难题,非流通股份由于不能进入二级市场交易而长期处于冻结状态;流通股则承担了所有股价波动风险,两者之间利益严重不对称。
【二、改革的必要性】
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加深,这种“非全流通”体制越来越成为阻碍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桎梏,它扭曲了公司治理结构,使得大股东可以通过控制非流通股比例轻易左右企业决策,损害中小股东权益;由于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,企业融资功能受限,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;“全流通”障碍也影响了境外资金对中国股市的投资热情,制约了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步伐。
【三、改革历程】
从2005年开始,在政府主导下,遵循“统一组织、分散决策”原则,采取增量先行、存量跟进的方式逐步推进改革,具体做法是由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一定数量的对价,换取后者对其提出的股改方案的支持,从而实现所有股份在同一市场上自由买卖的目标,整个过程历经试点阶段、推广阶段直至2007年底基本完成。
【四、成效与意义】
经过近3年的努力,我国成功解决了困扰多年的“全流通”问题,其积极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、市场效率显著提升:随着流通性增强,定价机制趋于合理,信息传递更加高效,增强了市场资源配置能力。
2、改善公司治理结构:非流通股股东利益与流通股股东趋于一致,有利于形成更为科学、民主的决策机制。
3、增强市场活力:新老划断后,IPO重启,直接融资比重增加,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。
4、促进国际化进程:消除障碍后,外资参与度大幅提高,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步伐。
5、推动法治建设:改革过程中,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,奠定了依法治市的基础。
【五、未来展望】
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,但我们仍需清醒认识到,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,当前,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,中国资本市场仍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,如何深化体制机制创新,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,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,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,可以预见,在坚持市场化、法治化方向指引下,中国资本市场必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!
回望过去,股权分置改革无疑是中国资本市场上浓墨重彩的一笔,它不仅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制度性矛盾,更为后续一系列重大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,展望未来,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我们有理由相信,在全体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,一个更加成熟、开放、有竞争力的中国资本市场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!